第一百一十五回 伤国难虎痴全义 让帝位三分归一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却说曹训既乱许都,凶性顿起,欲趁势弑魏主而篡其位。训谓诸弟曰:“今皇位掌握,只在反手。男儿立世,既不能流芳百世,何不图遗臭万年!” 曹则、曹彦同声称善,独曹皑未然,乃曰:“兄等不可。今方博大军指日便至。此时若图大事,倘有人心不服,又或钟会余党作梗,城中必乱,三军离心,吾等纵有帝王之名,复与何人安天下耶?依弟之意,未若效法武皇帝故事,挟天子以令诸侯,先退方博;待战事渐平,徐徐图之,方得安稳。” 曹训、曹则、曹彦三人大喜曰:“弟真高见!”
于是四人收束大军,径入内城,将宫殿团团围住,尽驱禁卫军马于第一百一十五回 伤国难虎痴全义 让帝位三分归一偏殿,分兵把守各处。训等弟兄带剑直入内廷,旁若无人。魏主睿闻城中大变,钟会身亡,肝胆俱裂,瑟缩于案底避之。训等入,强魏主归坐,奏闻钟会谋反,曹真被害,而四弟兄勤王护驾,诛除jian佞,功在社稷,乃自书官爵名于绢布之上,挟要此等爵禄。魏主不得已,畏惧四人威势,只得勉强允之。封曹训为大司马,曹则为大将军,曹彦为太尉、曹皑为司徒,各加万石,皆封列侯。
四人大喜谢恩。出,将禁军、宫卫属领尽行换去,以心腹之人充之;宗族子弟,有无功名皆封显爵;军中旧部,封为将军,分掌兵权;将朝中旧日与曹真及诸子有隙者皆污为钟会一党,收而全族杀之,一时死者数百人。魏国上下,群臣噤若寒蝉,皆莫敢言。诸事妥备,训等命收曹真、曹爽、曹羲父子三人骸骨,以帝王之礼葬之,所费巨万。自此幽禁魏主与宫中,一应朝中军中事务皆归四人自专。
不数日,城外哨探回报,方瑜大军数十万出陈留自东北而第一百一十五回 伤国难虎痴全义 让帝位三分归一来,前锋已近不过五十里。闻报朝野震惊。训等不得已,只得整备兵马,预备应敌。瑜等既至许都,扎下营盘,不数日诸将皆到,点兵出阵。训等虽恐惧,勉强出城迎战。
两阵对园,方瑜便命文鸯出阵挑战。鸯单鞭出马,戟指叫阵,曹训等四人面面相觑,皆不敢出。方瑜见魏人怯战,阵势行伍不整,笑谓众将曰:“此军弗如夏侯渊多矣,真儿戏之兵也!吾当破之,以丧魏人之胆。”龙戟一指,五龙小将矫若天龙,一齐杀出,马后大军一起掩杀上来。魏军本久败疲惫之师,惊弓之鸟,怎当得这五条恶龙?一接即溃,鬼哭狼嚎,丢盔弃甲,全无战心。曹训等四人见凌烈、文鸯等飞马杀来,魂飞天外,抛下大军便退,四马抢先入城,随而入者,不足千人。训等恐方瑜等杀入城中来,急命关门,拉起吊桥,竟将万余魏家兵马弃于城外,后退无路。魏军大恐,皆深恨四人无义,伏地请降,方瑜坦然纳之。
曹训的败回许都,自知非方瑜敌手,只得命紧闭四门,广置守城器物,尽收城中百姓存粮,欲图坚守。一连数日,方瑜却并不攻城,只教归降魏兵于城下大声喊话,呼朋引伴,历数魏主昏庸,jian邪当道,天命所终,魏国将亡。城中人心惶惶,不数日,竟有以长绳遁下逃归方瑜者;曹氏宗族并许昌权贵豪强,多有欲献城投降者。
翌日早朝,曹训等朝魏主于殿上,商议对策,群臣默然;四人亦不得要领,一筹莫展。不多时,探马报上金阙,道中华国主方博引军数十万,度过颖水,自西南杀奔许昌而来;又有丞相诸葛孔明,亦引数十万大军自洛阳而来,攻打西门。合太子方瑜三路兵马已会师一处,各路人马不下一二百万,不日便要攻城。殿上众人闻报,如坠冰窟。魏主魂不附体,声泪俱下,向训等四人泣曰:“卿等曾无一策以救朕躬乎?”群臣闻言悲戚,尽皆垂泪。
训等四人面面相觑。曹皑密谓三人曰:“时也运也,不可强求。魏国气数已尽,不如以魏主并许都献之,闻方博宽宏如海,必可得一身之富贵。”训等然之。曹训乃奏曰:“臣无礼。窃以为陛下自登基以来,处事昏昧,信用jian佞,鸩杀大臣;又无懿德,有失先帝之托,实不足以治天下万民。自古天下有德者居之,天数之常,未闻可逆,万物更替,遵循本源。今圣天子中华国主博,英明神武,天下归服,此天以授万民之主也。陛下宜相时而动,顺天应人,效尧之于舜,让帝位与贤,迎王师入城。似此,则天下幸甚,万民幸甚,祖宗幸甚,陛下幸甚!”魏主闻言大惊曰:“大司马何出此言?魏国基业已传三代,奈何于朕手中等闲弃了?此事尚容再议。”乃以目视群臣,群臣鸦雀无声,低眉顺目。训闻言,按剑向前,逼视魏主,曰:“陛下强欲逆天,恐血光之危只在眉睫之下!”
可怜魏主正没理会处,突听殿外人声喧哗,二人昂然而入,众宫卫莫能阻挡。众视之,虎威将军老将许褚并其子许仪也,因染疫病,扶病而来。褚见曹训,目眦欲裂,眼中滴血,破口大骂曰:“无父无君,寡恩负义之徒!国事至此,皆是汝等jian邪跋扈之辈祸国殃民,煽乱朝纲,尚敢在此行卖主求荣之行,真为汝父曹子丹耻之!先帝有灵,必索汝命!”曹训闻言,勃然大怒,弟兄四人手按剑柄,皆欲发作,见许褚父子虎威凛凛,因畏其勇,不敢轻动。训乃喝令众武士将许褚父子乱棍打出。褚虽勇,病中体弱,不能争执,只得父子相扶,愤然而退。
褚父子既去,百官再无敢发一言者。训向魏主厉声曰:“降与不降,早发一言。百般拖延,望谁救耶?”魏主大泣,掩面而入。须臾传旨,魏主曹睿罪己,自逊为魏公,让皇帝号与方博;以带罪之身,舆棺自缚,打开许昌四门,迎接方博大军进城;一应问文武官员随驾出降,投归新主;军马兵卒,弃械聚于校场;曹氏列祖太庙,改为祠堂。旨意既出,魏旧臣莫不洒泪哀哭,独曹训弟兄大喜,急命使者送降表与方博;一面自引曹睿弃天子銮驾仪仗,乘小轿出南门,来降方博。
博闻曹睿出降,大喜,谓众将曰:“数十载辛苦,天下自此定矣!”乃命人知会方瑜、孔明,命大军约退数里。不过半日,众将皆至,博亲点雄壮威武精兵万人,与太子方瑜并孔明、庞统、陆逊一同前往受曹睿之降。及至许昌城下,遥遥见曹睿自缚跪伏于地。博催马向前,亲释其缚,用好言抚慰,赐曹睿骏马,并辔入城。曹训等四人急来趋奉,谄媚恬颜,丑态百出。
博命大军缓缓入城,不可惊扰百姓;命孔明、庞统接收户籍,出榜安民;自与方瑜、曹睿来看许昌内城。方至内城之下,突闻城上有悲苦哭声,震天动地,摧人肝肠。博仰视之,一人立于城头,数百人侍立其后。其人虎目豹髯,须眉皆白,威武高大,虽老迈而豪气干云,有惊世之慨;定睛看时,认得是虎痴许褚。博正欲开言,但听得许褚嘶声痛哭,泣而呼曰:“先帝,仲康来也!”涌身一跳,自高城之上跃下,虎躯跌落尘埃,可怜一缕忠魂,化做烟消云散。褚既死,其子许仪饮剑自刎,从二人而死者,部下三百余人,无一人偷生。
博热泪盈眶,长叹谓曹睿曰:“中原之地,多慷慨忠义豪杰俊逸之才,惜乎公不能善用之,若能用,吾父子安能入此城也!”转谓方瑜曰:“天下至难得者,人心也。此吾所以得天下,魏所以失天下也,汝宜深体查之。”瑜诺之,而曹睿喟然有惭色。

博命传旨,收许褚父子并其部下骸骨厚葬之,以彰其忠,牌位送回江东四王庙配享香火;迁曹氏宗族于邺城,厚给金帛田产;新旧文官武将并魏国降人,皆有封赏,独曹训、曹则、曹彦、曹皑弟兄四人卖主求荣,性行荒悖无耻,命斩与市曹。四贼伏法之日,满城欢声,官民皆称颂方博不止。
博既受魏降,乃命修缮长安宫室,迁都长安,整饬天下政务,犒奖功臣并其子嗣。越明年,方博传旨晓谕天下,禅帝位于太子方瑜,自为太上皇,潜心修仙,不日当飞升异界;群臣争谏之,博不应。不半载,有七色豪光自天而降,太上皇博并皇后李巧当众飞升,簌然不见,空中火光煊天,有香风萦绕,又有奇装异服之仙人至,接引太上皇与皇后升天,如黄帝轩辕故事。百官震异,疑在梦中,皆以太上皇身世离奇,英雄超群,乃天降神圣入世,皇上方瑜必乃真命之主,于是人心日固,不过数年,天下大治。
话说桓、灵失政,黄巾之乱至今,凡六十年整。小子司马,以英雄方子渊一段传奇,敷衍成此一篇《一统三国》,诚不足状大英雄气概之万一也,实为供读者诸君临风展阅,偶博一笑耳。祈愿我中华上土,世世代代,英雄辈出;我泱泱华夏,千秋万代,繁盛统一!
(全书完!)
后记 是结束更是开始
我终于写完了《一统三国》的最后一个字。
回头看看这条三国之路,坎坎坷坷竟走了一年多。回想起来,竟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。若不是你们,最最尊敬和可爱的读者朋友们,若不是你们的支持、鼓励、肯定和善意的批评,我想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,走完这条三国之路的。把最热烈的由衷感谢献给你们!
两点问题,做一下简要的说明。
(关于一统粗略的写作思路)
关于这本书。传国玉玺是一个引子,只是铺陈故事的一种手法,其实写得表达的是我对历史的价值判断,也就是王者之道,也就是人心。我认为在争战双方对生产力掌控基本平衡的前提下,得到人心,特别是基层民众意志的一方必然获胜,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来写得。十年对峙之后,方博的迅速击溃魏国而统一,看似轻松偶然,其实是必然。方博控制住了上中下各层次人民、士子的心,而曹魏失去了人心,所以一得一失,可见一两场战役或者战术打得好无法决定整个天下的大势走向,人心所向,也是权力所向。
(一统的人物塑造——万雄之雄说方博)
方博可能一个完美的近乎不真实的形象。所谓威武不能屈、贫贱不能移、富贵不能淫,方博还要加上美色不能惑其心,危难不能动其志,遇挫愈强,爱民如子,宽宏海量,重情好义,品行高洁,雅量高致,智勇双全……反正集天下古今美德于一身。这么写只是一种文学的手法而已,不知有没有人看出来,这本书的其他正面英雄人物全是“部分方博”,比如张飞、赵云、太史慈、孙策、孔明……他们身上都有方博的影子,有他部分的美德,所以由于方博的存在,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全都活起来了,用方博的一点不真实,塑造所有人物的大真实,这种“小真实换取小真实”的艺术方法,在文学、电影和诗歌这些艺术门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——比如说金庸先生在《碧血剑》中把未出场的袁崇焕写得无比伟大,以此来使黑小子袁承志的形象“活”了起来,用得就是这种方法。
(由南击北还是由北攻南)
对于如何统一纷乱的中国这一历史问题,赤虎大大在《商业三国》中的判断无疑是非常到位的。先以北方某个资源充足荒地多的州郡作为根据地,不断做圆周式发展,取得生产力上的优势再显现于军队,待时机成熟,一举南下,摧枯拉朽,统一中国。,历史上魏晋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统一,几乎莫不遵循这个规律。所以有句话说,以北击南,势如破竹,以南攻北,难如登天。细心点不难看出,我一开始为一统选得也是从北到南的路子,方博最初的根据地是河北。但是一统的写作略晚于《商业三国》,商三写到十几章,我突然预见到一个问题,还和赤虎交换了意见,那就是三国的情况特殊,你要写从北到南,必然要面对过早的接触曹操、刘备这些后来的大BOSS这一问题,这绝对是无法处理的死结。赤虎选择的是让主角给牛人们送粮草送兵马,壮大敌人培养对手,结果被我不幸料中,这点成了商三最近老受人攻击诟病的一点,不能不说是个遗憾。所以我立刻选择了改根据地,为了使南击北合理化,我花大笔墨在人心和实力的消长上下了大工夫,所以九十二回后有个十几年对峙不打仗,这个,我个人认为是我的得意之笔——它使剧情一下子有了弹性,合理多了。当然有很多读者不这么看,只要是出于善意的,我也很喜欢并欣赏他们的不同意见。
特别鸣谢:
首先要感谢的是各位书友,当然因为人数众多,就不一一累述了,总之是顶礼膜拜,而且司马会再接再厉,继续为大家奉献比一统更精彩的各种体裁的故事。特别要提及的是要感谢书友沐火和潇湘风雨兄,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,一统这本书使用的两张战略古地图就是由他们提供的,再次感谢!
感谢在捐款活动中踊跃募捐慷慨解囊的读者朋友们,愿我们祖国的未来与你们的心灵一样美好。特别感谢加拿大的书友小鸟爱上飞,感谢他慷慨的捐出自己的私人存款,将爱心跨洋飞送,汇入基金的帐号。
感谢的高级斑竹藏剑江南大大,感谢江南大神一次都没有拖欠司马的稿费,有多没少,使司马每个月都能按时的交上捐款;感谢女皇南风大大,感谢你无私的帮助,做为一统的护草使者,挡住了极个别捣乱分子,给大家一个安静看书的环境;感谢木匠大大,感谢他在一统的排版和增删章节上大力协助;感谢高斑我的好朋友黄花猪猪,感谢他早期为我们大家管理书评,把一统从逐浪引入,又推荐上三江阁、上强推、封推直至VIP。
还要感谢我的作家朋友们,感谢赤虎、跳舞、军刀、独孤天寒、仲达、白沉香、骷髅精灵、黯然消魂……感谢所有为一统提供意见,做过宣传和评论的作家朋友们。
千言万语终有尽时,深情厚意永无止歇。这一年多来每天下班后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在灯下更新,支持我一直走到最后的只是你们——各位读者的拳拳盛意。我多么珍惜长久以来和大家结下的缘分,如果未来的日子我要继续在写作,没有了你们,我不知该如何继续。希望将来,我的第十本书全本的时候,还能惊喜的在书评区发现这样的话:司马,我一直在支持你,我是《一统三国》的读者!
我自己也看了几年的书,我觉得当自己遇到一位文笔功力可信赖的作者,一直长久的关注他的所有作品,就象目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,是一种很有趣味的事。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司马,我一定不让支持我的朋友们失望。
说再见是真的要“再见”,一统结束了,新的故事要开始了,所以说是结束更是开始。我希望收藏一统的朋友一个都不要走,我们在《光明猎人》这本书中见,保证精彩,质量已经经过出版社的验证,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,当然,司马出品,必是全本!
司马于灯下
2005-6-24 家中!!!
书书网手机版 m.1p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