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二章:布局原棉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“200?”范阳一下从床的靠背上坐了起来:“你确定?”
卢正山点头道:“真的,但都是那些部队卖的,我也是听人说,去年阿拉木图州的军区总司令,把当地军需储备的几千吨原棉给偷偷的拉出来卖了,就是200多块钱一包。”
“明白了。”
范阳玩味的笑了一笑。
这样说就不难理解了。
苏连解体之后,可谓乱成了一锅蚂蚁。
人人朝不保夕。
尤其是地方上的军队,更是一团糟。
从86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(相当于厄罗斯的改革开放,比中国要晚了几年),地方上的军队就已经入不敷出了。
连军费都需要自己解决。
大的军区连粮食问题都解决不了。
就只有大肆的变卖军xx火,装备,还有集体物资。
地方政府情况更糟。
几乎是逮着什么卖什么。
到了最严重的时期,可以说抢到什么卖什么。
军政都是一团糟。
甚至还有乌克兰的厄罗斯驻军,集体出动,把十几架战斗机开出去卖了的。
还有另外一位边境上的传奇倒爷,名叫胡庆松,就曾在厄罗斯发了一大笔横财。
从厄罗斯远东军区,以超低的价格,为国内一家军工企业,买进了一批超高强度镍钼合金装甲钢。
获利高达两千多万。
让米国时代周刊都大呼绝不可能。
这个镍钼合金装甲钢,有多变态呢,这是战斗机专用的,平均厚度4毫米左右,就可以对常用的7.92毫米航空机枪完全免疫。
即便是12.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,也经常会因为角度和距离的关系很难击穿。
达到12毫米的厚度,甚至能够顶住20毫米口径的航空炮弹正面轰击。
一度是苏连的一级国家军事机密。
曾主要装备在伊尔2强击机上面,外号空中坦克,用来正面硬撼纳x粹的闪电战术,大纵深式装甲空天纵队。
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,强击机,主要的作战任务,就是从对方的装甲部队当头飞过,硬顶着对方的防空火炮,枪林弹雨,携带着大量炸弹,飞到敌人装甲的集群中心,进行密集的轰炸,大口径弹幕扫射,阻挡敌方的推进。
也称自杀机。
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,顶着如此密集的炮火进行自杀式进攻,伊尔2强击机,经常被打得千疮百孔,但因为关键部位都有超高强度的镍钼合金装甲钢覆盖,返回率却出奇的高。
在二战当中立下了当仁不二的功劳。
量产4万架,损失两万架,是目前人类量产最多的飞机型号,没有之一。
被石大林称为红军的面包,国家的生命。
华为老总任正非,就收藏了一架被打得千疮百孔的伊尔2强击机,被视为华为励志的象征,那架飞机翅膀上最大的一个窟窿,人都钻得进去。
就这样的东西,都被拿出来卖了的。
有多乱就可想而知了。
“但这种机会,是可遇不可求吧?”范阳问道。
“的确,这个一般人接触不到的,没背景也吃不下,只是极个别的例子了,但还有一个渠道,价格也非常便宜,那边的生产方式到现在还保留着前苏连的做法,集体农庄,农庄设有一个主席,但产量不高,一个农庄也就两三百公顷,一年两三百吨吧,价格很便宜,但买到的是籽棉,要拿回来自己加工。”卢正山答道。
“集体农庄?”范阳点头。
又明白了。
的确是个好办法。
苏连的集体农庄,曾经辉煌一时,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,就已经达到了240万个。
相当于村一级的行政单位。
也是苏连的农业基础。
1917年十月革命,1922年苏连成立,1924年列宁逝世,石大林逐渐登上了苏连最高领导人的位置。
石大林在历史上的名声毁誉参半,英雄,屠夫,刽子手,铁血,无情,褒贬不一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的铁血手段,的确为苏连的强大和抵挡侵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。
当时欧洲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,各方势力都在加紧备战,迫在眉捷,随时都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能。
刚从沙皇统治下走出来的苏连,迫切的需要进行工业化改革。
但迫于没有资金。
于是1929年,石大林放弃了以前的新经济政策,打倒地主,富农,没收个人资产,建立集体农庄,农民除了保留农具之外,所有的一切都是集体的。
强制推行。
不愿意的全家流放西伯利亚。
盗窃集体农庄财务,判决死刑。
这一政策推行的速度极快。
短短两年时间,就已经在苏连全境实现了农业集体化。
用粮食出口换外汇,购买工业化设备,建立军事重工现代化的苏维埃政xx权。
短短三年时间,1932年,引发了大ji荒,饿xx700万人,乌克兰就饿xx三百万。
即便这样,也坚持了粮食出口的。
而这一代价换来的是苏连超高速的工业化进程。
仅仅用了十年时间,1940年,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,世界第二,仅次于米国。
而且这些集体农庄都是建立在备战备荒的情况下,忙时务农,闲时练兵,组织了大量的民兵训练,让农民掌握基础的游击战术,将全国上下武装到了牙齿的地步。
否则,也无法抵挡纳xx粹的推进。
范阳沉思了一会儿,拍手说道:“很好,经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有数了。”
看卢正山的眼神,越发的欣赏起来。
自己才来两天,和他几番交谈,就解决了自己两大问题。
至少思路是完整的理出来了。
棉花的贸易方式,也已经跃然纸上。
首先,那些贸易公司肯定是不理会的。
要稳妥,就是联系建设兵团,大约1300一包,6200左右一吨的价格。
但最好是去霍尔果斯口岸,在那边采购籽棉,运到喀什,阿克苏,或者乌鲁木齐加工。
可既然都采购籽棉了,范阳就不会选择乌鲁木齐。
石家庄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这是国内棉纺,棉纱,最大的生产基地,和货源组织地。
看来新缰的进程要大大加快了。
搞定了货源渠道,就该联系外销了。
“你房里等我一下。”
现在才不过晚上七八点,范阳走到招待所楼下的前台处,要了一部电话,给公司打了一个过去。
没过一会儿,居然接通了。
“喂,你哪位。”传来刘鼎新的声音。
“行嘛,现在还在公司呢?”
听到是范阳的声音,刘鼎新显然有点激动,连忙邀功道:“肯定啊,刚招了一批人,我在整理新的人事架构,和业务架构,还正想跟你说一声呢,我把公司的业务分成了几种分别的类型,长短线业务,大小型业务,长年性业务,突击性业务,相配套的经营模式,你觉得咋样?”
“你觉得好就那样搞了,听着,有正事。”
“什么事?着急么?”
“嗯,我在这边一切顺利,两天时间就摸了个大概,货源没什么问题,这边产量充沛,进货渠道也很丰富,你先想想办法,看能不能联系个香港的贸易公司,要能开展转口贸易批文的,我给你提个建议,最好是直接联系华润集团,第二,联系深圳的一家集团公司,名字叫深圳纺织品进出口公司,这家公司是深圳八大经济集团之一,很出名的,找他们的棉纺一条龙事业部,先以公司的名义取得一个联系,第三,联系加藤平。尽你的能力去预约,时间很紧,最迟一个星期,我会飞回来一次,到时候我和他们面谈。”
书书网手机版 m.1pwx.com